《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书是连续着看完的,所以书评就在一块写吧。
这三本书被称为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也确实是这样。
《孩子……》中华飞、华安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母亲眼里都透露着殷切的爱意,无限宠溺。就像龙自己说:“你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看完后觉得很温暖,整本书中有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而《亲爱的安德烈》全书是由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互通书信集结而成,曾经蹒跚学步的孩童却已成长为风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却是母子之间思想上的碰撞,一边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开放、自由不羁;另一边是有名的作家母亲,重视家庭亲情、伦理观念。虽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却是很陌生。为了重新认识彼此,才有了这本书,只为了在母子之间的鸿沟上搭建一座桥梁。
至于《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认自己真没大读懂。文章很散,记录了很多东西,但大多都是关乎亲情。印象最深的是龙父的病故,那种悲痛和感悟都能透过文字掺渗出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在这里,你会突然发现是如此的切合实景实情。
“人生三书”——这三本散文书籍,细腻而温柔,看似淡淡的,实际上却是深刻又真实。还是那句话,在别人的故事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2最近,我在看龙应台的《目送》一书,读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万千。文中作者回忆了三个送别儿子华安上学的情景:
情景一:华安上小学第一天,和母亲手牵着手,进入校园后,他边走边不断地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
情景二: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告别时,母子俩照例拥抱,但是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情景三: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大学,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情景,但是却勾勒出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孩子小的时候依恋父母,而母亲也同样依恋孩子。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他们更加独立,便尝试摆脱父母的呵护,而母亲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独立后,他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而母亲却被拒之门外,她感觉很无奈。
读完文章之后,我一方面感叹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这位母亲那无处安放的母爱。孩子在成长,在走向独立,而母亲对于孩子的爱的方式却永恒不变,这必然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两日,在朋友圈看到两条消息,其中一条是一年级孩子的爸爸发的状态,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在玩碰碰车的项目时,小孩可以带一位家长同坐一辆车玩,也可以独自开车玩。在以前,孩子总会选择让父母陪着一起开车,可是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个人玩。看着孩子一个人也玩得很开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复杂。另一条消息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发的状态,妈妈第一次让孩子自己走着去上学,在楼上看着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渐远离,妈妈的心里一阵酸楚。
小时候孩子是完全离不开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经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依赖的感觉,可是,不知不觉中,孩子慢慢长大了,一点一点地变独立了,父母感觉自己被孩子摆脱了,不被需要了,尽管当时触动心灵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伤感一阵子了。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心理落差呢?龙应台在书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这种看似有些伤感的人生感悟,或许纪伯伦的《致我们的孩子》里“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所传达的对于孩子观念更为令人深思。“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或许父母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儿女长大脱离自己的时候才能淡然处之吧!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3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埃跟一个志同道 ……此处隐藏5719个字……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2龙应台的《目送》是本生死笔记,它深邃,忧伤而美丽,在她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孝敬。
这世上总有一群人:当我们披着霞光呱呱坠地时,他们喜悦而泣;当我们学步不稳摔倒在地上时,他们急切心疼;当我们背起书包憧憬未来时,他们日夜操劳;当我们踌躇满至打拼事业时,他们独守空巢或孤老而终。目送了时间,语言和生命,让我知道了因为有自己的命运,长大后我们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尽绝时默默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总觉得如此衰老,为何父母总是如此的渐渐离去,总是在告别式微笑的说一声再见,在上车时独自的在心中流泪
很多人认为,孝敬只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予,只要给予长辈足够的物资,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实只是一种陪伴;又有多少人认为孝敬只是一种动作,只要今天孝敬了这份温馨就能在长辈心里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还是一种延续的状态,长辈们需要的不只是只言片语的零碎的关怀,而是呢喃细语的唠叨与问候。孝敬不是绝对的服从,它是一种心,一种情,一种内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业。时间,永恒得把一些东西带走,带不走的,随着时间,也便成了永恒。然而,这种永恒到底是两个人的不悔的欢笑,还是两个人遗憾的泪水,完全取决于你对孝敬的态度!现在的我常常看到爷爷奶奶衰老的痕迹,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们就不见了。任凭我怎么呼喊,他们都不会回来了。而有过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妈妈也将步入风残烛年,也将从此消失,无处寻觅呢?
爱父母,孝敬他们,就是爱30年后的自己;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爱五十年后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3《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读后感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父亲。一个战士,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战士。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