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000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读后感1000字1“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高一时学过《边城》的选篇,老师当时给我们看那部电影,我们好像一致不怎么看好那个翠翠,演员不咋地,没那么灵动。印象深刻的是湘西边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来喝一口的感觉。那么清的水,那么美的姑娘,放在那儿就是诱惑。
沈从文就是这样,诱惑着大家爱上这座古朴静谧的湘西边城,也给自己的文学找到了基地与根据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个美丽的地方,给了他太多灵感与情感源泉,也让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质朴,水的灵动,那么清新怡人。
应该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当时自己太小,并没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没有注意到。翠翠对傩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预兆,令人读了不禁会心一笑,又暗暗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担心。
觉得是因为爷爷的太过热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闪闪,才酿成了这场悲剧(感谢老天,悲剧都这么唯美)。二老说他“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我觉得也是,有话直说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干嘛非得拐弯抹角试探别人,惹得人家反感,对事情的进展还起到反作用。可是转念一想,爷爷那“谄笑着的脸”,那貌似不经意实则急切的话语,却也正表现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对孙女的疼爱与担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孙女无人照顾,便要急切地找个自己放心的,孙女中意的人托付,那么,那种古怪的行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么翠翠,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面对自己的感情(有点早恋的嫌疑),却不敢坦诚,掩饰。让爷爷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无从得知,我觉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从不肯正面相迎。无论二老怎样笑意盈盈含情脉脉满怀期待地看着她。结果呢,还是误会,二老以为她对自己没有意思,一次次怏怏归去,最后愤然离去。“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只留下翠翠独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长的等待。
有点残忍。
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开诚布公自己的感情,让大家都受伤。因为太淳朴的民风?太单纯幼稚害羞的心?总是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难道这就是边城的风俗,沈从文小说的魅力?不敢说,我还没读多少呢。
不过说真的,当有这么一种感情在我心中萌发时,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将它开诚布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说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边城读后感1000字2说实话,我在这《边城》中找不到任何亮点,却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相当朴素的文字,写出一个相当普通的故事,但我却总是莫名的为这些笔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伤。当然,就是这朴素的文字才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种平凡,这种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这边城之中,心灵也被净化似得。
《边城》讲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它的结局或许很不好,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整篇小说体现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保留这么一份质朴与宁静谈何容易!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为她而产生羁绊,纠缠在一起,而作为中心的连接点,翠翠的的亲情、爱情、友情,时刻都在表现这一种质朴与和平。
沈老先生从军5年,却向往一种充满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他的故居于凤凰古城,这古城给他创作的热情以及后续的灵感,也难怪沈老先生可以将这种质朴、和平如此真切的表达出来。
清末的动荡,并没有影响这边城小镇的安宁,在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展开一段美丽但不完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这一段凄美的边城爱情,绘出带有浓厚湘西风情的农村画卷。这种和平,这种朴素,真的值得去细细品味。
《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丽,它的魅力贯穿着整部小说;渡船人“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担忧体现出老人的淳朴和善良,其行为经常令我默然发笑,固执却理智,粗中有细;顺顺则是一名诚信仗义的绅士,他的两个儿子都受到他的影响,成为一方才俊,兄弟俩也都同时对翠翠产生爱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夫爷爷的次次刁难也决不放弃,二老傩送放弃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后一起在夜晚中的悬崖之上为翠翠送出表达爱意的歌声。
这篇小说并没有明确的对任何角色表示出贬义讽刺,但在部分内容却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满,其结局给读者们无尽的悲痛,甚至可以说没有结局,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悲伤的想象空间。翠翠对感情的含蓄导致的后悔与悲伤,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傩送的犹豫不决致使他逃离生活长大的地方,老船夫在一场雷雨之后撒手人寰,给翠翠的心灵又一次的创伤,仿佛边城的一切都随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与绝望。
《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在结局我的心仿佛被揪起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许”往下想,只怕会真切的哭出来。作者用单纯、质朴的文字带来的却是拥有比华丽辞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对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这种作品值得我再去阅读,细细品味其中那淳厚质朴的语言。
雨的纷纷,景的清浅,人的深情,岁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和营造氛围的能力。而这样的文风恰恰和沈从文的《边城》里蕴含的清亮而惆怅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坚守一份真爱已属红尘中的稀事,你珍惜吗?
边城读后感1000字3当我初次读到这本书时,朴实无华的风格和语言深深吸引了我。没有繁琐的辞藻,只有易懂的文字;没有过于隐藏的心思,只有溢于言表的情感;没有城市里的危险,只有山村里的安逸。但这些都是表面,文章美的背后也有着令人伤心的悲。
主人公翠翠从小跟着外祖父生活,感情深厚,翠翠爱祖父,祖父也爱翠翠。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翠翠长大了,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无意与二老傩送相遇,自此双方心里住着对方。两人的爱情从翠翠对二老的思念开始,以翠翠的等待而延续。这期间又有无数的故事令人感叹和悲伤:大老天保的提亲、二老的唱山歌、大老的死、爷爷的死、二老的离去……兜兜转转只留得翠翠独自一人,陪着翠翠的也就只有孤独的等待了。在这样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里,充满了许多的“错误”。
翠翠的出生是个美丽的“错误”。翠翠的母亲是老撑渡人的女儿,父亲是一名军人。他们相继逝去,去追寻 ……此处隐藏11021个字……却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他们的三观。他们乐天安命,他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而金钱只是辅助它的一个次要工具,他们通常不在乎与其生活无关的其他世界……
如此,就是他们的“三观“,或许,和现在人们的三观相比有人会笑话他们的无知,可是,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还会笑话他们吗,难道你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吗,它和众多专家高调提出的三观不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边城读后感1000字14冬日夜里,在暖黄的灯光下,再读《边城》犹觉静谧、温暖。小说以散文化、生活化的语言对边城风景的勾勒、风俗的讲解、人情的描述娓娓道来,自然而清新,不饰雕琢,灵气四溢。
作者笔下写的都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他们身上都弥散着至真至善的亲情,翠翠与傩送的纯醇爱情,淳朴自然的乡情,作者融亲情、乡情、爱情这些人情善美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浑然一体,以清新明丽的色调浸染出边城人们最纯粹的、最朴实的人性本色,整部作品洋溢着人性之美,构成了一副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湘西田园牧歌图。
联系到沈从文先生创作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这种淳朴的人性美和当时充斥卑鄙、谎言、铜臭和尔虞我诈的动荡社会相对比,这里是一块脱离尘寰、不染尘埃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们充满了原始的、本能的爱与情,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由此推想,沈从文先生的心中想必有一个以“人性皆美”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何尝没有“桃源”情结,无论何时,它都是我们心灵中的一块净土、一处乐园、一座边城,从未远去,尤其当你捧书而读之时,躲避繁华喧闹之际。
“白河的源流,从四川边境而来,从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但属于湖南边界的,则茶峒为最后一个水码头。”文中所说的达川现在仍然是一个地级市,我的故乡原本属于达川地区管辖,直到95、96年时才从中划拨调整出来,边城的山山水水、人情习俗与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相似、相通,因此,心理上尤其感觉到亲近、温暖和融入。故乡留在记忆深处的总是小时候的影子,那时候山总是青葱苍翠、远淡如黛,小溪小河里的水总是清澈见底,或有些鱼子泥鳅。虽然,那时都很穷,吃顿肉、穿件新衣服都很难得,但乡里乡邻之间一团祥和,即便拌几句嘴转眼间也就没了踪影,相互之间的借还帮衬从不记在心中。比如,张家缺米去李家借一碗,李家还时,必是换一个更大的碗,将米堆得需要戴个“帽子”才行,张家却总是说“哎呀,怎么记不得你借米了呀,没这回事哟!”,最终得你推我让老半天,才能勾销了这事儿。另一件是,小孩子们吃饭没有多少时间分过桌子,我们总是把饭碗端起来,在母亲的笑骂声中逃出去和小伙伴“聚餐”,我从你碗里扒拉出些蒸豆瓣儿,你从我碗里挑出点肉沫儿,那份香甜耐人咂摸。遇到谁家做了点“大餐”,当母亲的总是拿上几个碗早早盛好,孩子们就高兴地当起了“快递员”,一溜烟儿地跑到各家,将菜碗或搁桌上,或放案头……
在我的心里,故乡的印象总是停留在那个时刻,故乡是遥远的幸福,是淡淡的牵挂。但因诸多原因,近10年我没再回过故乡,上了年纪的父亲也总喜欢沉浸在追忆过去的岁月中,有时候在微信上和父亲聊起故乡的人与事,总是那么亲切、惦记和向往。然而,今年春节期间和一个做乡村课题研究的亲戚聊起故乡的一切,我无无力地、惊恐地感觉到记忆中的故乡终将逝去。
她说,尽管,故乡农村里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问题重重。相对于土地抛荒,山地、河流景观破坏、污染这些严重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早已礼崩乐坏,朴素的精神异化严重,人情寡淡,风气远不如以前纯正。她的朋友总结为“以前要脸现在要钱”。去年春节她回家半个月,家里收到请柬几十张,大到婚嫁,小到母猪生仔。以往喜酒只有婚丧嫁娶,现在五花八门,祝寿、剃头、乔迁,更离谱的是兄弟俩共建一栋房子,分开办酒席,春天哥哥办,秋天弟弟办。今日的故土早已沦为以金钱利益为中心,相互勾心斗角,为利益大打出手,以邻为敌、丑陋无比的名利场……
乡愁是诗歌般的惆怅,是梦幻般的篇章。然而,对很多人来说,故乡已死,乡愁只有愁没有乡。难道这是城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吗?故土路向何方?我不是社会学者,但我浅陋地认为乡村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建房子,建小区,搞经济,建好乡村精神家园才能留住我们的根、我们的魂。但愿,边城很近,故乡也未曾真正走远!
边城读后感1000字15通过阅读沈从文的小说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并且被她的坚强折服,为她那没有预期的等待感到遗憾。
翠翠——一个湘西小镇上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女孩。祖孙俩过着清贫孤独的生活,但却那样自然、和谐。他们单纯、善良、敦厚。可就在宁静的生活中,一段朦胧的爱情降临到这个无知无欲的花季少女身上,也正因为这段无结局的爱情让这个少女心中涌出“薄薄的凄凉。”
美丽总是令人担忧的,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翠翠与大老、二老尚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以及爷爷的离世,把这个少女幸福的梦幻击碎,将一个少女原本拥有的平凡幸福埋藏,在她的头顶上蒙上沉沉的阴霾,但翠翠却没有放弃人生,在无奈之中她没有退缩,在悲伤的同时,她仍有期盼。翠翠的命运像河边的白塔,但在危急边缘她依旧坚持,等待着“幸福”再次降临。
命运仿佛同翠翠开了个玩笑,给了她灿烂阳光,却又给了她更沉重的伤害,将她推向黑暗的深渊。
翠翠面对挫折,没有听天由命,凭借着她的单纯,善良,执著,依旧憧憬明天,期待明天,坎河的人生将一个腼腆的女孩变得坚强。
如果我是她,当面对命运如此的蹉跎可能会丧失毅志;如果我是她,可能会被这挫折压垮;如果我是她,也许会让这挫折震住婷滞不前。
人生亦是如此,昨天已经过去,我们不能回头;明天还未到来,我们无法等待,只有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去奋斗,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鼓起勇气,能往直前,任何事情都会被征服。
生活有如潮水,时起时落。潮涨时,要谦虚、稳重,以免潮水冲过导致“搁浅”;潮落时,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希望,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永不放弃对生活的憧憬,怀惴着那个“梦”,去找寻真实的未来。一步一个
脚印走下去,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生如就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它付出一份,它将给予你十倍的收获。像翠翠一样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人生是很短暂的,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翠翠正因为受到痛苦的磨砺才变得坚毅,而如今的我们几乎不可能有她的经历,所以很难走进她的世界,体会她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安逸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于依赖,也正因如此,我们失去锻炼的机会,成为“永远长不大小孩”。可温室里的花朵,尽管艳丽,却娇嫩柔弱,一旦失去良好的环境,便会凋零;野外的青松,虽受日晒雨淋,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应该学习翠翠,独立自主地生活,尽量避开父母的呵护,虽做不成顶天立地的大树,也绝不做经不起风霜的幼苗。
翠翠,坚强的化身,她拥有不屈的灵魂,在为她叹息的同时不免对她肃然起敬,因为她的执著、善良、乐观、坚强。
谁能先找到“自我”,谁的心田就能先播下希望,谁的人生就会被希望的光芒点亮。
文档为doc格式